一、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
主要對建筑物基礎部分進行特殊處理消減地震時的地震波,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傳統(tǒng)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交替鋪上粘土、砂子,直接設置粘土或砂子墊層。
近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以瀝青為原料研究出的一種特殊材料,一次設置隔震層效果更好。
二、建筑物基礎設置隔震裝置減震
這一種隔震措施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基礎與上部建筑物之間設置特殊裝置。減少地震向上傳遞,高可減少地震對建筑物傳遞能量的2/3。
通常采用的辦法有:摩擦滑移防震、粘彈性隔震等幾種,設置的裝置有橡膠墊、混合隔震裝置等。通過在基礎結構和上部部件之間設置隔震層。
其中隔震支座能夠安定持續(xù)地支撐建筑物重量,并具有適當彈性恢復力,吸收地震輸入能量。在地震頻發(fā)的日本,一種新型廉價防震加固技術悄然興起,這種技術采用樹脂材料作為抗震“繃帶”包裹建筑物支柱,從而達到防止支柱在地震時發(fā)生倒塌的目的。
三、建筑物層間隔震措施
層間隔震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舊房改造,在施工方面具有簡單、易操作的特點。與建筑物基礎部分設置隔震裝置相比,層間隔震額效果不是很明顯,減震的效果可達到0.2—0.3的范圍。
這種方法主要是依靠設置在建筑結構各層間隔的減震裝置或者消減地震能量,從而減小的證對建筑物的危害,設置的裝置本身與基礎隔震的相同。這也是通過引入隔震裝置來延長結構的周期,避開地震能量相對集中的頻段,改變結構動力的特性,并利用耗能裝置來抑制結構的位移。
四、建筑物結構懸掛隔震
懸掛隔震是將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個結構懸掛起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懸掛結構,這樣,當地震來臨,地震的能量不會傳遞給懸掛起來的結構,從而減小地震的損害。這種隔震方式常見于大型鋼結構,大型鋼結構總采用鋼結構懸掛體系,以此隔震。
大型鋼結構一般分為主框架和子框架,在懸掛體系中,子框架通過鎖鏈或者吊桿懸掛于主框架上,當地震來臨時,主框架會隨著地殼運動發(fā)生搖擺,但是,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間是能夠活動的鎖鏈和吊桿,地震的能量到達這個部位的時候就會消弱,不至于傳遞到子結構產生慣性力。
五、建筑物走向設計抗震問題
地震時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與地質結構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在建筑選址的時候,應充分考慮當地地質條件,分析當地地震的震向,讓建筑物的走向和地震震向垂直,盡量避免兩個走向平行。
從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實際情況來看,與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的倒塌率更高,與之相反,與地震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則不太容易倒塌。